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第二届中非学术翻译论坛分论坛在中心举办

2022/11/27    点击:[]

2022年11月26日,我校与中国非洲研究院、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第二届中非学术翻译论坛。此次论坛聚焦中非关系深入发展,展望中非合作共赢,为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此次论坛的分论坛一“中非学术经典译介高层论坛”由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会议在线上举行,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张永蓬研究员、和平安全研究室副主任邓延庭博士、我校文化翻译团队教师代表及科研处相关领导参会,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吉文凯主持。

36A70

会议开始时,吉文凯首先对从北京赶来的各位专家以及参会师生表示感谢,介绍了此次论坛举办背景、议程及愿景。他指出,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云端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共同聚首,就非洲学术著作翻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交流探讨,希望此次会议能够助力中非学术经典译介事业的深化和发展。

研讨会上半场中,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永蓬以“Non-African expert”的翻译为例,批驳了欧洲中心论的谬误,他从非洲历史、文化、宗教角度细致地介绍了非洲学术翻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诸多学者在特定概念翻译研究上所做的努力,非洲学术著作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有极高的语言基础,也需要对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西安外国语大学李琴教授以自身翻译经历为切入点,介绍了《自由之声——阿奇·马费杰》翻译过程中术语翻译的问题,分享了翻译团队采取的“从众”“从己”“从他”的翻译原则;随后,李林波教授以“《梦碎之城》翻译体会”为题,介绍了《梦碎之城》中人名、机构、政党名称、风物、报刊等术语的翻译问题及著作文体风格,指出译者无法在平行文本、学术论文、网络资料、媒体报道中找到特定文本的译法时,可以尝试通过“扩大语境,准确理解术语意义”以及“还原语境,追溯术语意义”的方法解决,译者的翻译功夫更多体现在文本之外,需要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判断力和工具应用能力;中国非洲研究院邓延庭副主任从知识接纳者角度探讨了中非语言互译中存在的问题,就中非人文交流、翻译文本选取视角、非洲翻译著作发布及成果推广、“翻译+”微观视角作品产出等问题发表见解,助力中非文化互通、互鉴。

研讨会下半场中,我校英文学院王满良副教授以《翻译促进知识建构和文明互鉴》为题,分享了自身在翻译作品选取上的思考,他指出中国农村问题与纳米比亚有不少相似之处,翻译此书对于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同时该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纳米比亚,尤其是了解该国农村现状及展望该国未来发展趋势有参考意义;张倩副教授了分享了《黑人学者的声音:南非的经验》一书的翻译经历,指出翻译实践有助于扩展译者的认知边界,而翻译的这一功能不仅存在于翻译实践过程,也会延续到后续翻译学习当中;高级翻译学院李朝渊副教授以《南非的贫困与不平等》翻译为例,介绍了的文本的消歧策略,她认为“消歧”是学术著作翻译中并不少见的操作,译者需确定有歧义句子的正确语法和意义,给予读者至少两种解读方式;李放副教授从翻译教学角度分享了《聚焦非洲:21世纪的治国理政》书籍翻译过程中图片翻译、表格翻译、术语统一问题的解决策略,指出译著可作为非洲国别研究的参考文献和翻译教学资源使用,推进非洲学术译著的成果转化。

会议最后,中心副主任吉文凯进行了总结,他首先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发言中的学术概念,认为本次研讨会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会嘉宾围绕非洲学术著作中术语翻译、翻译与文化交流和翻译具体问题探索三大主题对非洲学术译介中的翻译原则、术语的处理、翻译对译者背景的要求、译者的翻译选择、翻译促进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大家各抒已见,知识交流碰撞,对推进中非学术译介合作与研究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文/戴钰涵,审/吉文凯,供稿/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上一条:我中心在深圳、广州组织“专利出海与语言服务”系列调研座谈会

下一条:关于申报陕西省“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中心2022年度科研资助项目的通知

关闭